|
|||||
|
|||||
摘要: 空间是运动着的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既指地理上的区位,更指人类实践构建的社会关系。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了空间社会化的现象。正是沿着这一思想线索,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空间视角而言,其内涵在于重构人类空间关系,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中国方案。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1] | 杜人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意蕴和要求[J]. 观察与思考, 2019, 0(9): 20-31. |
[2] | 刘同舫.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背景及构建原则[J]. 观察与思考, 2019, 0(5): 5-14. |
[3] | 李东旭.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哲学基础[J]. 观察与思考, 2019, 0(3): 36-41. |
[4] | 苏星鸿. “一带一路”倡议价值问题的多维透视[J]. 观察与思考, 2019, 0(11): 11-20. |
[5] | 魏丽娜 傅守祥. 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 观察与思考, 2019, 0(11): 48-54. |
[6] | 龚万达.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协商政治软实力建构*#br# ——对十九大报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8, 0(7): 91-98. |
[7] | 周楠 姚永明 .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道德利他考察[J]. 观察与思考, 2018, 0(1): 49-53. |
[8] | 程伟礼.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7, 0(8): 70-76. |
[9] | 张三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J]. 观察与思考, 2017, 0(6): 49-61. |
[10] | 张永红 殷文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初探[J]. 观察与思考, 2017, 0(6): 62-67. |
[11] | 刘进田.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结构、哲学建构方法及其意义[J]. 观察与思考, 2017, 0(11): 24-37. |
[12] | 陆桂英. “一带一路”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J]. 观察与思考, 2016, 0(7): 49-54. |
[13] | 孙海荣.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5, 0(9): 47-50. |
[14] | 薛小荣 陆 旸. 网络空间领域执政党的组织特征 ——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J]. 观察与思考, 2015, 0(1): 69-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