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首页  |  学术指导委员会  |  投稿须知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期刊介绍  |  联系我们

观察与思考 ›› 2021, Vol. 0 ›› Issue (5): 49-57.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探究

  

  • 出版日期:2020-06-01 发布日期:2021-06-07
  • 通讯作者: 陈雨萌,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海涛,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2)。

  • Online:2020-06-01 Published:2021-06-07

摘要: 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并明确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浪潮迭起的背景下,推动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就是以区域化共同体建设为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操作性路径选择。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亚洲依存于深刻变革中的国际秩序、亚洲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中国日益在亚洲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理念彰显出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也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与话语。在深刻认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义的基础上,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应坚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践总目标,发挥中国在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搭建亚洲国家间长效文明交流互鉴机制,并在全领域的多边合作中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亚洲命运共同体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周边外交 ,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范强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J]. 观察与思考, 2020, 0(12): 57-64.
[2] 武小平 陈永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J]. 观察与思考, 2020, 0(11): 36-45.
[3] 刘同舫.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背景及构建原则[J]. 观察与思考, 2019, 0(5): 5-14.
[4] 袁伟华.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叙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考察[J]. 观察与思考, 2019, 0(3): 26-35.
[5] 李东旭.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哲学基础[J]. 观察与思考, 2019, 0(3): 36-41.
[6] 魏丽娜 傅守祥. 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 观察与思考, 2019, 0(11): 48-54.
[7] 周楠 姚永明 .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道德利他考察[J]. 观察与思考, 2018, 0(1): 49-53.
[8] 程伟礼.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7, 0(8): 70-76.
[9] 张永红 殷文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初探[J]. 观察与思考, 2017, 0(6): 62-67.
[10] 张三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J]. 观察与思考, 2017, 0(6): 49-61.
[11] 刘进田.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结构、哲学建构方法及其意义[J]. 观察与思考, 2017, 0(11): 24-37.
[12] 詹真荣 熊乐兰. 论习近平的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J]. 观察与思考, 2016, 0(2): 25-3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版权所有 © 2013 《观察与思考》编辑部
地址:杭州凤起路620号省行政中心11号楼 邮编:310025
浙ICP备06002282号-1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